歷史閱讀 | 搜作品

毛 澤 東點評歷史人物(出書版)第 60 章

盧志丹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1968年10月31,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的讲话中,毛泽东说:“任继愈讲老子是唯论者,那么赞成的。天津有个杨柳桥,有本《老子今译》,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,客观唯心论者,就很注意这个。”

【收藏機書屋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据1974年版的马叙《老子校诂》所载,毛泽东说:“《老子》这部书乃是唯心主义的,但包富的辩证法思想。它对秋战国时期社会革的些现象,特别是战争的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,所以它也是部兵书。”

1974年5月,在会见华裔美籍理学家李政时,毛泽东知李政是在的,见面就幽默地问:“有海,有没有海?”李政虽然在,但从未听说海,回答:“。”毛泽东说:“有海就有海,然就对称了。海是个镇子。”这正是老子所说的“相倾”。在谈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时,毛泽东又次谈起老子思想,谈起老子的辩证法。李政惊叹80多岁龄的毛主席,竟然有如此超的记忆

毛泽东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

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华的重组成部分,老子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有着定的渊源关系,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源之。法国学者托马斯认为,“中国古代的哲学对于毛泽东的影响远比儒的影响强烈”。

毛泽东的矛盾对立统与老子的“有无相生”

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,但其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其是先秦家哲学密切相关。与家哲学的阳范畴相对,毛泽东提了矛盾的概念,并继承和发展了家哲学“相反相成”的辩证法思想,指以对立统的方式存在。

毛泽东在《矛盾论》中指:“辩证法的宇宙观,论在中国,在欧洲,在古代就产生了。”

中国古代的智者老子积的思考探索和对社会实践的观察,提了诸如有无、难易、短、、美丑、损益、刚、强弱、福祸、荣、智愚、巧拙、小、生、胜败、守、退、静躁、雌雄、重等系列对立统的概念。

老子还提了对立方的互相依赖、互有同的观点,: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短相形,相倾,声音相和,相随。”准确地说明了矛盾方对立的统方以另方为存在条件。

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思想,在《矛盾论》中直接采用“相反相成”这命题说明矛盾的本质属说:“‘相反相成’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。这句话是辩证法的,是违反形而学的。‘相反’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,或互相斗争。‘相成’就是说在定条件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,获得了同。”矛盾,就是对立统,相反相成。

老子的辩证法,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,而是有理的阐明和论证。老子肯定世界的事是铁板块,而是普遍存在着对立的,存在着个肯定,就必然存在着个否定。在中国哲学史,正是老子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的普遍,从而指了矛盾的普遍。老子在此基础世界万事万是运化的,何以会呢?因为事部存在对立面,对立面的作用促了事的运。“反者”,准确地说明了相反的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,是事存在和运据。

可否认,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是有很影响的,毛泽东论证的矛盾的普遍,实际是对老子“反者”命题的展开。在《矛盾论》指:“没有什么事矛盾的,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。”毛泽东还列举了很多例子,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:如数学中的正和负、微分和积分,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,理学中的阳电和电,化学中原子的化和分解,战争中的守、退、胜负等矛盾着的现象。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主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,但难看的论证和阐述方式明显带有老子辩证法的印记。

老子研究了矛盾的同问题,为世留极为贵的思想遗产。毛泽东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这思想,说:“原矛盾着的各方面,能孤立地存在。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方,它自己这方就失去存在条件。试想切矛盾着的事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,任何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?没有生,见;没有,生也见。没有,无所谓;没有,也无所谓。没有祸,无所谓福;没有福,也无所谓祸。没有顺利,无所谓困难;没有困难,也无所谓顺利。”毛泽东还说:“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,因定的条件,面互相对立,面又互相联结、互相贯通、互相渗透、互相依赖,这种质,作同。”毛泽东这段关于矛盾的同的论述与老子的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”那段话的叙述形式基本致的。

作为当代哲学师,毛泽东又发展了古老的老子哲学。首先,毛泽东据列宁的思想提了同的相对和斗争的绝对,这对于坚持唯辩证法,反对形而学是极为重的。而老子倾向于强调同的无条件、绝对。老子偏重于同,而毛泽东则偏重于斗争。其次,毛泽东论证了矛盾是如何推发展的,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矛盾系;区分部矛盾与外部矛盾,提因是据,外因是条件,外因通因而起作用;提矛盾的斗争与同的相互结,决定事的生命,推的发展;认为主矛盾和矛盾的主方面决定事的本质。这是老子哲学所没有入阐述的。

更重的是,老子哲学只是提命题,缺乏科学实践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论证,而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经验,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,有着详的论证程,有严密的逻辑系。

毛泽东的以弱胜强和老子的“弱胜刚强”

1974年,毛泽东曾说:《老子》是部兵书。

《老子》中蕴的兵学思想早已引起们的关注。唐代王真认为,《老子》“五千之言”,“未尝有属意于兵也”。近代思想家魏源则认为:“《老子》其言兵之书乎。”可见《老子》虽然部军事著作,但其中确实蕴着十分贵的兵学思想和军事智慧,老子所倡导的反对战争、呼吁和平的鲜明度,和刻辩证的军事认识论及战争指导思想等,都对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远的影响。

老子提弱胜刚强”,历被军事家推崇为重的战争指导思想。老子的思想总的说是“贵”“守”。老子强调以静制,认为作为弱者,战胜并取代强者,就能与其拼,而采取以克刚、以弱胜强、战而胜的策略原则。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,老子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法的智慧,提了“以奇用兵”等系列军事谋略思想。

老子提的“”“弱”“弱”的概念,有多层义:首先是指幼小的新生的事。老子喜欢以典型的新生事——婴幼为例:“德之厚比于赤子,骨弱筋固。”婴的骨是弱的,筋是的,但手东西却很,是有途有量的象征。再如:“专气致,能婴否?”“常德离,复归于婴。”其次是指充生命的事。例如老子说“之生也弱”,“草木之生也脆”,“故弱者生之徒”。再次是指灵活、随机应、适应强、僵化。对此老子以为典型,“弱者之用”,而“天弱于”。在常温常种流很强、没有固定形状的,老子说它“无有”;善于避,即“居善地”;灵活、随机应,遇方则成方,遇圆则成圆,所以说它“事善能,善时”。天没有比弱的了,但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善于坚的了。滴穿石,这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,是把极其坚的(“至坚”)、没有缝隙的(“无间”)岩石、山窟窿、穿裂缝。汇聚起,更是气磅礴,撼山淹谷,可阻挡。所以老子说“天之至,驰骋天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”。

所述,老子所说的“弱”,颇为类似今天所说的新生事,充生命,灵活、随机应,适应强,僵化。在老子眼里,“弱”的对立面是“刚强”“坚强”,颇为类似今天所言的旧事,它陈旧、僵化,它的强是它趋于灭亡的标志。所以老子说,之“也坚强”,“万草木其生也脆,其也枯槁”,“坚强者之徒也”。显而易见,老子的“弱胜刚强”有类似于毛泽东所说的“新生事定战胜旧事”的义。

基于“弱胜刚强”,老子提反“弱”为“强”的策略思想。认为,强弱只是个相对的问题,面对强的敌,若是削弱它,反而无济于事。因此,按照“壮则老”的理,让它持续地强去,了多久,它倒会自地衰弱去,这就是“将弱之,必固强之”的理。为了达到“弱胜刚强”的目的,老子主张在战争中采用以“退”为“”的策略。认为,,反而会招致败,弱者有时退避三舍,反而会取得胜利。所以在战争中,赞成无谓的冒险与盲分的勇敢反而会遭殃,这就是老子所讲的“勇于敢则杀,勇于敢则活”的理。

在以革命战争夺取全国政权的程中,毛泽东认为在敌强弱、敌小的条件军应当从战争实际发,扬避短,避强弱,充分地利用敌之弱点和之优点,充分地依靠民群众的量,以得生存、发展和胜利。纵观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军事著述和战争实践,都是主张在整以弱胜强,而在局部以强胜弱的。在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文中,毛泽东指们是以少胜多的”(战略),“们又是以多胜少的”(战术)。们的战略是“以当十”,们的战术是“以十当”。毛泽东期战争指导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点。由此可见,毛泽东“以弱胜强”思想是就整、战略而言的,这与局部战术的“以强胜弱”是辩证统的。

为了达到“弱胜刚强”的目的,老子主张“以奇用兵”。老子所讲的“以奇用兵”就是样机灵活,奇制胜,袭其备,只有这样,才能在战争中争取主。奇与正是相对的两个概念,“正复为奇”,在正常的为正者,在特殊的则为奇者。战争况瞬息万,如果墨守成规,按部就班,很难取得胜利,因此奇兵,意,备,获得胜利。

毛泽东所领导的民战争,其战略战术也表现在“奇”。这种“以奇用兵”的思想在游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。认为:“游战争战略原则的第个问题——主地、灵活地、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战,持久战中的速决战,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。”在征时期,为了跳国民几十万军的围追堵截,毛泽东采取“兜圈子”的游战术,避实就虚,迂回穿,指挥军在运战中声东西,奇制胜,先四渡赤,二占遵义,佯贵阳,威昆明,最巧渡金沙江,终于跳了国民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。兵贵神速,毛泽东将“以奇用兵”发挥得致。

[章節報錯] [推薦作品] [更多相關作品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作品大綱 返回介紹
粗機書屋 | 星期3 16:45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粗機書屋(2025) 版權所有
(切回簡體版)

聯絡地址: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