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閱讀 | 搜作品

毛 澤 東點評歷史人物(出書版)第 86 章

盧志丹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1937年3月,毛泽东会见了到延安访问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,谈到《阿Q正传》。这是毛泽东谈鲁迅作品的第次书面记载。毛泽东说:国部分带着阿Q神的,扬扬得意地把们的这种让步作“屈、投降与悔”,阿Q在任何时候都是胜利的,别则都是失败的。

【收藏機書屋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在与斯诺谈话时,毛泽东批评蒋介石否认统战线的事实,以阿Q为例,说蒋介石是阿Q主义者,是看到统战线存在的自欺欺

1945年4月,毛泽东在中共七预备会的讲话中,说阿Q斗争起还算英勇,缺点是主观主义、宗派主义,加八股。

1956年,毛泽东在《论十关系》中赞扬“《阿Q正传》是篇好小说”,“鲁迅在这篇小说里,主是写个落觉悟的农民”。特别指:“劝看的同志再看遍,没有看的同志好好地看看。”

1959年庐山会议期,毛泽东说将《阿Q正传》印发给家,提醒与会的中央委员们像阿Q样,自己的毛病别得,触即跳。

在1959年中央军委扩会议,毛泽东谈:“阿Q这个是有缺点的,缺点就表现在那个头那么漂亮,是个瘌痢头,因为就是讲得,家偏讲,讲就发,发就打架,打架打赢,就说子打老子。”毛泽东讲这些话,意在说明有缺点允许别讲,有缺点或犯错误的同志准备听批评,准备多听点。

鲁迅的七律《自嘲》中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联,是毛泽东最为赏的鲁迅诗句。鲁迅在书赠柳亚子的条幅有“达夫赏饭,闲打油,得半联,凑成律”的跋语。所谓“得半联”,据郭沫若考证,自宋的诗句“饭饱甘为孺子牛”,经鲁迅对“孺子牛”这典故的改铸,确实是起了质的化。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》中度评价此联,认为“应该成为们的座右铭”,还说“切共产员,切革命家,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,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”,学无产阶级和众的‘牛’,鞠躬瘁,已”的神。

如同鲁迅称赞毛泽东诗词有“山王”的气概,毛泽东特别看重鲁迅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都是别慧眼。经毛泽东的弘扬,这联已是公认的鲁迅的格自画像,是概括鲁迅神的最为辟的警语。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初这样评价此联:“虽寥寥十四字,对方生与垂量,憎分明;将团结与斗争之神,表现足。此真可谓无古者。”毛泽东多次书写此联。1945年10月在延安时书写,1958年12月在武昌应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线女之请,再次书写,现在传世的墨迹正是这幅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毛泽东在次谈话中说:“鲁迅的战斗方法很值得学习。”“鲁迅战斗方法的个重特点是,把所有向的箭,统统接,抓住放,有机会就向箭的家说讲话南腔北调,《南腔北调集》。梁实秋说背叛了旧社会,投降了无产阶级,《二心集》。家说的文章用边框起边文学》。《申报》的‘自由谈’的编者受到国民,发牢说,《自由谈》谈政治,只准谈风月,了《准风月谈》。国民是堕落文的笔名就用‘堕落文’。时还说,别忏悔,宽恕自己的敌,但对自己的‘怨敌’,‘让们怨恨去,个都宽恕’。学习鲁迅的这种战斗神和方法。”

在推崇鲁迅的同时,毛泽东也实事是地指鲁迅的某些足。1939年11月7,毛泽东在给周扬的信中曾说:“鲁迅在表现农民的作品中,看重其黑暗面和封建主义的面,忽略其英勇斗争、反抗地主,即民主主义的面,这是因为未曾经历农民斗争之故。”新中国成立,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,毛泽东指:“在中医和京剧方面(鲁迅)的看法正确。中医医对地方戏还是喜欢的。”

1957年,是毛泽东生当中比较多地谈及鲁迅杂文的时期。

1957年3月8,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:“鲁迅是共产员,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。用了番工夫研究,又经自己的实践,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。特别是期的杂文,很有量。的杂文有量,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。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,小说恐怕写了,概是文联主席,开会的时候讲讲。”

1957年3月10,毛泽东在接见新闻版界代表时,谈:“鲁迅的文章就,但也难看。有说杂文难写,难就难在这里。”

1957年3月12,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:“鲁迅期的杂文最刻有,并没有片面,就是因为这时候学会了辩证法。列宁有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,也有讽,写得也很尖锐,但是那里面就没有片面。鲁迅的杂文绝部分是对敌的,列宁的杂文既有对敌的,也有对同志的。鲁迅式的杂文可可以用对付部的错误和缺点呢?看也可以。当然分清敌能站在敌对的立场用对待敌对待同志。必须是腔热地用保护民事业和提民觉悟的说话,而能用嘲笑和说话。”

1966年7月8,毛泽东在韶山滴洞所写的封信中指:“晋朝阮籍反对刘邦,从洛阳走到成皋,叹:世无英雄,遂使竖子成名。鲁迅也曾对于的杂文说同样的话。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。”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,因此又说:“喜欢那样坦率。说,解剖自己,往往严于解剖别。在跌了几跤之亦往往如此。”

1971年11月20,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的员谈话时说:“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。鲁迅是中国的第个圣。中国第个圣是孔夫子,也算贤,是圣的学生。”

晚年的毛泽东读鲁迅著作的致并没有因衰多病有所减少,反而更甚。在考虑起用批老部时说,“打破‘金足赤’、‘’的形而学错误思想”,概也是借用了鲁迅在《准风月谈·关于翻译()》的说法。垂暮之年的毛泽东还号召各级领导部“读点鲁迅”。

第十二章 毛泽东评隐逸

源里可耕田?

——摘自毛泽东《七律·登庐山》

1915年9月6,时年22岁的毛泽东,致信学友萧子升,谈论曾国藩的《经史百家杂钞》。毛泽东认为,《经史百家杂钞》已经把从古时到清代的经、史、子、集几方面的国学华都囊括其中了。毛泽东从“以获得比较完全的国学常识为目的”的角度介绍了读此书的方法:“为之之法,如《吕刑》自《书》,吾读此篇而及于《书》,乃加详究焉于《书》者若篇,吾遂及于《书》全矣。经亦然。《伯夷列传》于《史记》,吾读此篇而及于《史记》,加详究焉于《史记》者若篇,吾遂及于《史记》之全矣。史亦然。于‘子’者,自‘子’至‘子’。于‘集’者,自‘集’至‘集’。于是而国学常识罗于中矣。”

毛泽东以《伯夷列传》为例说明速读《史记》的捷径,可见此时已熟读《伯夷列传》了。

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的子,名允,字公信,谥曰“夷”,故称为“伯夷”。孤竹君,依遗命立幼子叔齐为王,但叔齐愿以幼居尊,把君位让给伯夷,而伯夷却以可违,坚辞就。结果二都抛弃王位,相率离去,由国立次子为王。二闻说西伯姬昌(当时在西方的诸侯领袖,即的周文王)施行仁政,养老尊贤,于是往归附。可惜,当们到达的时候,西伯已经了,而子周武王姬发用车载着的神主牌,尊称为“文王”,起兵讨伐商纣王。伯夷、叔齐见了,叩马(拉着缰绳,许马)而谏,说:“葬,爰及戈,可谓孝乎?以臣弑君,可谓仁乎?”但周武王没有听们的劝谏。

武王灭纣,建立周朝,得到各地诸侯的拥戴。但伯夷、叔齐却认为周武王义,自己在周朝官是可耻的,甚至肯吃周所产的粟麦粮食,相偕隐居于首阳山,采薇(菜的种)而食。在饿得的时候,作了首歌:

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!以兮,知其非矣!神农、虞、夏忽然没兮,安适归矣!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

意是:登那座首阳山,采菜为把饥肠填。用政改,却知杀君是叛。再也见到神农、虞、夏盛世,何才是的归宿?可叹气息奄奄命危殆。

[章節報錯] [推薦作品] [更多相關作品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作品大綱 返回介紹
粗機書屋 | 星期3 21:29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粗機書屋(2025) 版權所有
(切回簡體版)

聯絡地址:mail